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今年1-5月軟件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前5個月,我國軟件產業整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收入穩定增長,出口增幅有所回升,中心城市軟件業快速增長。
賽迪顧問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王強表示,在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降低和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軟件產業作為與GDP聯動性很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與前幾年一路高歌猛進不同的增長態勢。在經濟平穩發展時期,軟件產業的發展也會隨之進入平穩發展階段。
收入增長,增幅有所回升
專家指出,從數字上看,我國軟件產業2011年共實現軟件業務收入超過1.84萬億元。今年1-5月,我國軟件產業實現軟件業務收入8608億元,同比增長27.2%,收入保持著穩定增長,增速低于去年同期1個百分點,但比1-4月提高1.2個百分點。
王強表示,軟件產業是兩化深度融合的重點,在轉方式、調結構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有很大的發展機會。
在北京人大金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任永杰看來,上半年軟件產業整體呈增長態勢,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產業發展趨勢的推動下,軟件產業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發展態勢依然強勁。與此同時,在國家信息安全戰略的推動下,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國產數據庫上半年得到較大發展。盡管如此,產業仍然面臨挑戰,如市場競爭激烈、市場開拓難度大等,再加上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給軟件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軟件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陳禮明認為,由于受到國內外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國內軟件企業的整體收入增速正在逐步放緩。在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國內企業信息化支出是首先被考慮節省的成本之一,受此影響,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軟件產業的增速還將進一步放緩。
自2011年下半年以來,軟件出口增速始終在20%以下,低于全行業增速10個百分點,今年前4個月增速連續下滑,但5月份開始有所回升。1-5月,軟件業實現出口134億美元,同比增長11.5%,增速低于去年同期9個百分點,但比1-4月上升1.3個百分點。其中,外包服務出口29.4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增速低于去年同期20.1個百分點,但比1-4月上升2.8個百分點。
環境復雜,企業各出高招
企業各有高招。王強總結,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無疑為軟件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再加上制造業、電力信息化、交通等各個行業的需求爆發,內需市場旺盛,為國內軟件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任永杰表示,去年新18號文的出臺以及最近發布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為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機遇。國家戰略大力支持兩化融合,也使各行各業對軟件的需求越來越大。此外,隨著核高基科技重大專項及國家信息安全戰略的逐步落實,我國基礎軟件產業迎來重要的發展時期,將加快市場拓展步伐。
北京數碼大方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雷毅表示,隨著中國制造業向信息化轉型,國產工業軟件尤其是CAD和PLM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在制造業信息化領域,產品創新雖然只占產品整體成本的5%,但由于蝴蝶效應,將對產品產生70%的影響。因此,在其為企業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給國內軟件企業帶來了機遇。數碼大方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CAD和PLM提供商,從技術上講貫通了數字設計、智能制造、工業云,為未來制造業提供了完整的軟件平臺服務;從企業發展來看,不僅獲得資本市場青睞,如IDG對其投資數千萬美元,并收購了美國IRONCAD公司,還擁有企業自己的海外研發和營銷服務能力。這些發展都印證了國產工業軟件正在走向成熟。
持續向好,未來可期
下半年,軟件產業的增速將保持在25%以上。王強認為,軟件產業是國內少有的每年都實現快速增長、充滿活力的行業,從未來發展態勢上看,近幾年依然向好。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軟件和信息技術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劉瓊表示,總體來看,下半年軟件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將持續向好,市場空間將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在新興領域的帶動下將繼續實現快速增長。
據任永杰預測,下半年軟件產業的發展將保持增長態勢,穩中有進,尤其是數據庫等國產基礎軟件將在國家政策和應用需求導向下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此外,國內軟件企業將建立集市場、定價、服務、研發、技術和支持于一身的全套IT體系構架,增強自主的市場競爭力。軟件產業內的上市公司將在保持原有市場優勢地位的情況下,積極向包括海外市場在內的新興市場轉移,以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加速自身全球業務部署和業務擴展的進程。
雷毅表示,2011年以來,在新18號文等產業扶持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軟件產業步入新的快速發展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今年4月發布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十二五展規劃》確定了10項發展重點和8項重大工程,將助推中國軟件產業步入第二個黃金十年。
雷毅分析指出,今年我國軟件產業將面臨更為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既有政策帶動效應逐步顯現、產業結構更為均衡合理、財政資金投入及稅收方面的有利條件,新興應用需求提供廣闊市場空間等積極因素,又有全球市場增長乏力、國際競爭持續加劇、重大機遇可能稍縱即逝等消極因素,但總體來看,機遇大于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