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研華(中國)總經理羅煥城先生在2025研華智能系統產業伙伴峰會上,激情高昂地向300多位業內人士展示“Edge Computing & WISE-Edge in Action”這一新品牌宣言的時候,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AIoT2.0時代已然到來。實際上,作為長期從事工業自動化的專業媒體人士,筆者一直對所謂的云、邊、AI等新概念抱有謹慎態度。而透過深入參與此次峰會學習,筆者也開始認真地思考,真正的產業變革或許就是在我們的猶豫和觀望中萌生、爆發,下面分享幾點個人理解和看法。
研華的戰略進階
在我看來,研華其實一直是一家非常重視戰略規劃,緊跟產業脈搏變化的公司。以IPC工控機起家,研華這些年緊緊抓住工業4.0、智能制造的風口,無論是從提供開放式工業電腦,到提供集成IPC和其他硬件的工業云平臺,即所謂的AIoT 1.0時代,再到提供邊緣計算&邊緣AI協作架構,即所謂的AloT 2.0時代,研華始終不斷進行自我進化,同時非常注重整合上下游生態伙伴資源,進行四兩撥千斤,“從IPC時代邁向邊緣計算新時代”。
簡單理解,研華跑的是一條從本地中心到云再回到邊緣的路程。坦率地講,研華基于PC的基因決定了其天然靠攏IT端的屬性,包括直接邁向云端,只不過如今發現,是時候重新定義計算邊界,回歸邊緣,通過AI+IoT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新質發展的同時,也錨定了當前最適合研華的路線圖。
進軍邊緣,研華有何底氣?
研華從應用化邊緣計算平臺到行業化產品技術進行了系統、完整的邊緣市場布局,具體主要體現在“1個策略+2個能力+3個產品”。
首先在策略部分,研華致力于通過與芯片和軟件伙伴的合作,將通用邊緣計算能力與產業應用進行深度結合。在這一策略下,研華的邊緣計算產業應用正重點突破2大能力,其一是軟PLC技術,研華在數據采集層提供分布式EtherCAT通信 I/O,以高速、大點數和靈活拓撲,在邊緣控制器上提供Linux/Windows分核雙系統實時架構,相較傳統控制器架構通訊更快,整體系統更穩定,實現多工負載整合;其二是工業信息安全,將于2027年正式生效的歐盟《網絡韌性法案》(CRA)要求具有數字元素的產品需要遵守關鍵的網絡安全要求,為此研華已分批推進部署IEC 62443工業自動化和控制系統安全認證的平臺產品,對照CRA可提供90%的符合度,提前布局和解決安全問題。
為此,研華更進一步地打造了3大產品系列平臺,即設計緊湊且高效的設備邊緣平臺、采用實時 EtherCAT工業以太網通信的控制邊緣平臺,以及結合模塊化設計與創新用戶體驗的HMI邊緣工業平板PC平臺,可謂夯實了完整的應用化邊緣計算的基礎。
AI套餐,落地智造場景
面向生態合作伙伴和客戶,研華此次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邊緣AI套餐,主要包括一是研華基于超高算力、垂直應用和國產芯的新一代邊緣AI硬件基座,二是為新的AI開發者提供國產化邊緣容器套件,實現快速遷移開發能力,三是針對工業打造研華工業智能體創建平臺作為AI增值部分,此外還有聯合生態伙伴的自主創新AI框架和大模型服務等等。
與任何一項新技術一樣,邊緣AI套餐找到適合的應用場景進行價值落地同樣十分關鍵。目前,研華邊緣AI能力已逐步在具身機器人、半導體制造、新能源基礎設施、智能交通系統、信創領域獲得一系列創新實踐。例如,基于研華工業級邊緣AI盒子提供的高性能AI算力,支持多模態AI模型,實現具身機器人環境感知、自然語言交互等高級認知功能,推動具身機器人技術向認知與自適應能力躍遷。在一個半導體芯片表面缺陷檢測的應用中,研華部署了MIC工業級邊緣AI平臺進行集中控制,優化芯片分揀,并借助AINavi 輕松實現人工智能模型訓練,以經濟實惠的方式提升檢測質量,增強了芯片表面檢測能力。事實上,這次峰會中類似的應用分享頗多,讓筆者感到耳目一新,因為必須做到價值落地,才能夠讓邊緣計算和AI真正服務于智能制造,重構一個不一樣的智能未來。
邊緣時代,AI賦能,擁抱變革,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