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帶超寬帶技術(UWB)的室內無線GPS,一群BionicSwift可在定義的空域內以協調的方式安全飛行。為了能盡量真實地復現這些飛行機動能力,機器鳥的翅膀以鳥類的羽翼為模型。這些人造鳥的靈活性不僅源自于其輕量化的設計和空氣動力學的運動機構,也來自于功能集成的賦能。
Festo 仿生學習網絡從自然飛行模式中汲取靈感的傳統由來已久。BionicSwift(仿生飛燕)的誕生標志著Festo在開發仿生飛行器領域中翻開了新篇章。與在生物模型中一樣,輕量化結構的使用是機器鳥的核心。因為在工程領域以及自然界,移動的重量越少,所需材料就越少,耗能也就越低。這就是為什么BionicSwift (仿生飛燕)在身體長度達到44.5 厘米而翼展達到68 厘米的情況下,重量只有42 克。輕盈的身姿讓機器鳥的飛行非常靈活、靈巧,能繞圈飛行和急轉彎。通過與室內無線導航系統的交互,機器鳥能在定義的空域內以協調的方式自主控制飛行。
符合空氣動力學的羽毛
為了能盡可能貼近自然鳥類的飛行,BionicSwifts(仿生飛燕)的翅膀基于鳥類的羽翼。羽片采用了超輕量化、高彈性、高強度的發泡材料,一片疊著一片。連接著一根碳纖維翎羽管,翎羽管與鳥類一樣與實際的手翼和臂翼連接在一起。在機器鳥翅膀處于向上行程時,每片羽毛會向外張開,讓氣流穿過翅膀。這意味著,機器鳥在向上振翅的時候所需功耗變少了。在翅膀向下的行程時,羽片向內收緊,增加機器鳥的飛行力。這種貼近鳥類翅膀的復刻讓 BionicSwift (仿生飛燕)與之前的撲翼飛行器相比有著更好的飛行運動曲線。
在最為緊湊的空間內實現功能集成
機器鳥的靈巧不僅來自于輕量化的結構和符合空氣動力學的運動機構,也來自于功能集成的賦能。機器鳥身上包括了最為緊湊的撲翼機構、通信技術、撲翼控制元件和升降舵、尾翼。在極小的空間內安裝了一個無刷式電機、兩個伺服電機、電池、齒輪和各種電路板。通過電機與機械系統的智能交互,可精確調節振翅的頻率以及各種機動飛行的升降舵。
GPS 協調飛行操縱
通過帶超寬帶技術(UWB)的室內無線GPS,機器鳥可實現協調的安全飛行。在空間內安裝多個無線模塊,構成相互定位的固定錨點,定義了受控空域。每只機器鳥配備了一個無線電信標,給錨點發送信號,然后可以確定鳥的精確位置,錨點再將采集的數據傳回一臺中央主機,主機的功能就是一個導航系統。該系統可用編程好的路徑來規劃和確定鳥的飛行線路。如果因為環境發生突發變化,如風和高溫,造成有鳥偏離航線,機器鳥可自主介入,糾正飛行路線– 無需任何人類飛行員的控制。無線電通信可實現位置感測,即使有障礙物或視線部分被阻擋。超寬帶無線電技術確保了安全而無干擾的飛行。
為內部物流帶去新靈感
飛行器和GPS路由組成的智能網絡形成了一個3D導航系統,可用在未來的互聯工廠內。例如,通過精確定位材料和貨物,可改進工作流程,預測瓶頸。此外,自主飛行機器人可用于運輸材料,他們的飛行走廊可被用作優化工廠內空間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