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表檢定過程中,分界流量是檢定規程中一個重要的技術指標。就水表流量而言,從最小流量到過載流量,把這個范圍分割成高區和低區兩部分。在高區和低區中,也各存在一個最大的誤差,該最大誤差是判別水表特性的主要標準。
水表相關檢定規程中也明確規定了水表的示值誤差限:①從最小流量Qmin(包括Qmin)到分界流量Qt(不包括Qt)的低區為5%;②從分界流量Qt(包括Qt)到過載流量Qmax(包括Qmax=2Qn)的高區為2%。因為在誤差限標準中都涉及分界流量這個關鍵數據,所以分界流量才作為水表流量劃分區域的重要依據。
一、分界流量的概念
筆者在查找現有的水表規程和相關技術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對于分界流量都沒有明確的說法,沒有現成的、確切的定義。
根據水表的相關技術資料,通過計算、推理和判斷,筆者認為分界流量有可能與液體的流態有關。
眾所周知,在自然界中,任何液體都具有兩種流動形態層流和紊流。液體各層的質點互不摻混,與管道軸向平行的流動稱為層流;各質點的瞬時速度大小及方向隨時間改變,質點互相摻混、互相碰撞,液流內部紊亂的流動形態稱為紊流。分界流量可能是以層流和紊流的過渡區或臨界點來定義的。也就是說,當水流的液態為層流時為一個區域,當水流的流態為紊流時為另一個區域。
二、雷諾數
英國物理學家雷諾曾做過專門的試驗,也就是著名的雷諾試驗。他通過試驗發現了臨界流速隨著管徑d和運動黏滯系數v而變化,得到了上下臨界雷諾數。上臨界雷諾數易受到外界干擾,而下臨界雷諾數卻是個比較穩定的數值。試驗得到管流的下臨界雷諾數Re=2320,就是當Re<2320時的流體狀態為層流,Re>2320時的流體狀態為紊流。
三、分界流量與公稱流量的關系
經過計算和對比后,筆者發現,水表的分界流量與公稱流量之間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
對于旋翼式水表而言:A級表的Qn=10Qt,B級表的Qn=12.5Qt,C級表的Qn=66.7Qt。
對于螺翼式水表:A級表的Qn=3.33Qt;B級表的Qn=5Qt。
根據雷諾試驗的結果,圓管內充滿液體的流動,其下臨界雷諾數Re=υd/v(υ=Q/ω)。其中,ω=πd2/4,υ為流速,ω為過水斷面面積,d為管徑,v為黏滯系數,Q為通過的流量。
通過對各種管徑雷諾數的計算發現,在通過流量Q取公稱流量值,黏滯系數取t=20℃時的0.0101cm2/s的情況下,結果Re值大部分都在20000左右。按照旋翼式A級水表Qn=10Qt的比例關系,Re值接近于2320。從水表技術發展歷史看,用分界流量把水表的流量范圍劃分為兩個區域的理論依據是:根據水流通過水表后流態的雷諾下臨界數來進行劃分的。這樣就使得分界流量與公稱流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水表水流通過的能力越大,比值越小。另外,B級表的分界流量要低于A級表,C級表的分界流量又遠低于B級表。不同口徑的水表,只要計量等級相同,這個比例關系也是相同的。所以,計量等級越高的水表,分界流量值也就越小。
四、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水表制造工藝的不斷改進,計量等級也在不斷提高,使得分界流量與公稱流量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更不容易找到其中的規律。從水表的特性曲線圖可以看出,水表準確度越高,它的最小流量和分界流量值越小。隨著Qt值的前移,低區的范圍就會變窄,高區變寬,誤差范圍減小,使水表的小流量計量性能更好。根據這種理論規律,制造高精度計量水表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作者:黃儒林